用好“冬奧”教材,講好“思政大課”
作者:李新士(南陽師范學院講師、馮友蘭研究所所長)
隨著國家體育場“鳥巢”內的“大雪花”火炬臺中央圣火緩緩熄滅,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全球首個如期舉辦的綜合性體育盛會正式落幕。在“開放辦奧”理念指引下,中國言出必行,實現(xiàn)了對世界的承諾,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向世界講述了“雙奧之城”的精彩故事。
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堂干貨滿滿的“大思政課”,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絕佳的鮮活素材,更為廣大師生上好開學第一課提供了豐沛資源。通過這堂大課,可以讓更多年輕學子讀懂青春向上、開放包容的中國。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氣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講好北京冬奧會這堂思政大課上,我們應該圍繞“開放辦奧”理念,著力向廣大青年學子講好以下方面內容:
開放辦奧,匯聚的是多方力量,收獲的是全面進步。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激蕩,面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更團結”毫無疑問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此次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實現(xiàn)了全部7個大項、15個分項的“全項目參賽”;在“開放辦奧”理念指引下,我們不僅加速國際體育人才集聚,以全球視野發(fā)現(xiàn)和遴選人才,積極建設一支專業(yè)化、國際化人才隊伍,在保障成功辦賽的同時,還為經濟社會長遠發(fā)展留下豐厚的人才儲備;通過搭建國際體育交流合作平臺,我們不僅擁有了一批可以承辦國際高標準冰雪賽事的場館,還通過組織國內運動員赴海外開展訓練、接待海外運動員進行適應性訓練等,密切了冰雪運動的中外交流。本屆冬奧會上,中國斬獲9金4銀2銅首次進入金牌榜前三,創(chuàng)造了冬奧會歷史最佳戰(zhàn)績,新時代的中國在邁向冰雪大國、體育強國道路上足音鏗鏘。
開放辦奧,促進多樣文化交流,展示國家良好形象。北京冬奧盛會,既有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鮮明的中國印記,更有著交匯融合的文化創(chuàng)新。從開幕式迎客松煙火到閉幕式折柳送別,中國式浪漫給這個世界注入了溫暖和感動。從2008年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來”,時間是最公正的見證者、記錄者,我們國家積極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初心未改,堅持不懈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使命未變。北京冬奧會是競技場更是大舞臺,向全世界展現(xiàn)了陽光、自信、開放、充滿希望的國家形象,讓世界對中國道路有全新的認識,激發(fā)了世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鳴。在驚艷世人的開幕式和精彩激烈的比賽背后,還有無處不在的科技的亮點。本屆冬奧會上,200多項技術,涉及60多個細分應用場景,其中有4項技術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項技術是在冬奧會首次使用,充分彰顯科技的創(chuàng)新力量。北京冬奧會賽事組織體系運轉順暢,比賽精彩紛呈,為參賽運動員營造了專業(yè)、公平的競賽環(huán)境,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憶。冬奧氛圍濃厚,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冬奧文化活動,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向全球展示了北京作為首個“雙奧之城”的獨特魅力。在籌辦冬奧會的過程中,中國提前兌現(xiàn)了“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莊嚴承諾,參與冰雪運動總人數(shù)已達3.46億人,更多人在中國感受冰雪的奇幻和魅力,更加開放的中國喜迎八方來客。
開放辦奧,以冬奧為媒,一起向未來。以開放促合作、以開放促團結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將主題口號設定為“一起向未來”,就是要呼吁世界各國人民攜起手來迎接挑戰(zhàn),發(fā)揚奧林匹克精神,以體育團結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全球性問題不容回避。如何回答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時代之問,我們的冬奧會給出了答案。我們的“水立方”變成了“冰立方”,首鋼工業(yè)遺產化身“雪飛天”,千余輛氫能大巴穿梭于賽場,3大賽區(qū)26場館實現(xiàn)100%綠電供應……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堅持綠色發(fā)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強決心和不懈努力。我們也將以綠色冬奧為契機,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生態(tài)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邁上新臺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麗地球家園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在新征程上,我們要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支持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共同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奮斗。在人類充滿希望的春天,我們將與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國際社會各方面繼續(xù)攜手合作,共同傳承奧運遺產,促進奧林匹克運動蓬勃發(fā)展,共同奔赴美好的明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