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里,有你我的影子
在張擇端原作中,橋頂有幾個人朝遇險大船扔繩子以提供幫助,清本橋頂也畫了兩個人,他們莫名其妙地站在護欄外,清院畫家大概是想模仿原作,卻不倫不類。
前面兩期我們看的都是《清明上河圖》中令人不安的細節(jié),這一期,我們專門看幾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并以此作為本專欄講《清明上河圖》的結束。
請看圖一,那是一個大叔,他坐在大樹下休息?!肚迕魃虾訄D》我看了無數(shù)次,可是每次看到這里,我都會留心去看他一眼,仿佛大叔是我多年的老友。畫這樣一個人物有什么意義?也許沒有什么意義。張擇端畫這個大叔,也許只是因為他曾經(jīng)真的見過這樣一個人。
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或者其他宏大意義,但是對于個人來說,這個大叔卻喚醒了我們的某種情感,因此,讓我們與張擇端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是怎樣的情感共鳴呢?請用心看圖,他裸露胳膊,衣著簡單,是一個中年勞工形象,此時也許是午間,他可能只吃了簡單的飯食(旁邊是飯館,他在飯館外的地上坐著,因此推測他沒有進店消費),甚至有可能他連午飯也沒舍得吃,只是坐在樹下歇會兒,然后就要開始尋找下午的工作。只要我們用心去看他的樣子,就知道他是真的累了。為了讓讀者更加確信他是因為真的疲累而休息,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張擇端在大叔附近的遞鋪墻外畫了幾個睡覺的人,請看圖二。其中,有一個靠著大樹睡覺的士卒,他翹著腿,雙臂圍攏,也在睡覺。
請讀者留心,他的這種睡覺姿勢與大叔有何不同?維持他這種睡姿,其實頗費些力氣,是吧?可是大叔的樣子,是真的頹然乏力,他已經(jīng)沒有多余力氣去維持某一種睡姿了。前面我們說的某種“情感共鳴”,我想,就是對這位宋朝大叔所處境遇的同情。我們很多人,在成長中、在人生中,總會遇到類似的時刻,衣食無著,前途迷茫,但又孤單地品嘗著隱忍與倔強。
下面請看圖三,這個畫面中,人們往往關注攤主在賣什么——順便說,有人認為攤主在賣西瓜,那圓形表面的黑斑是“西瓜子”,我認為應該是一種胡餅,也有學者認為是用面和棗子做的棗餅之類——我要讀者關注的卻是畫面的最右邊,看,那里露出來一個少年的半邊身子。請仔細看,那少年圍攏雙臂擱在膝上,有點蜷縮的感覺。再請注意他的腳,他沒有穿鞋,是光著腳的,這更讓人增加了幾分對他的同情。張擇端為何要畫這樣一個少年?少年與胡餅攤主是什么關系?少年是攤主的兒子,受到父親斥責后在板凳上抱屈嗎?我們無法確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看到這個少年,我們很容易會產(chǎn)生代入感,因為很多人在少年時期都曾有過不被關注、不被理解的體驗。
從這個少年的位置往下畫一條直線,我們會看到更易使人共鳴的畫面。請看圖四,那是一位老者在與一位老婦說話,特別的是,老者腿邊站著一個小孩,那小孩張開雙臂,似乎在對老者說:“抱抱我!”看到這個小孩,我立刻想起我小時候跟隨媽媽上街的情景。我想,是不是所有人小時候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那時,我們只有很小的力氣,卻努力地發(fā)出呼喊:“抱抱我!”可是大人們依然故我地聊著,無視孩子的存在。
看到這里,讀者是否知道我在說什么了?我在說的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還有很多時代性的問題,時過境遷,已經(jīng)不同了,但是個人的情感體驗,時隔千年,并沒有什么改變。此外,我還想說的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堪稱偉大,那是因為,溫情是它的底色。這里的“溫情”,也可以說是張擇端的人文情懷,是他對人性的理解,是他對普通人內(nèi)心的關切。正是因為心有溫情,張擇端才會去畫大叔、少年、小孩這樣不起眼的角色,并且畫得那樣準確而感人。
《清明上河圖》在后世有兩種重要的仿本,一個是明代仇英款仿本,一個是清院本。在本文結束之前,我要以清院本中的虹橋為例,來說明仿本與張擇端原作的一個重要差別。請看圖五,那就是清院本中的虹橋,那橋梁雄偉壯大,氣勢如虹,是吧?再看船與橋的關系,船很大,但桅桿早就放下來,完全可以順利通過。再看那些人物,他們小小的,就像螞蟻。他們像螞蟻,不是因為我們把圖縮得小,實際上,即使放大,也無法看出他們的個性、情緒,換句話說,這些人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一些符號。把人符號化與賦予人物個性,這是仿本與原作的極大區(qū)別,也是我極力推崇原作的原因所在?!肚迕魃虾訄D》,我們就看到這里。(文并供圖/田玉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