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書法之外還有什么
顏真卿有很多“完美”作品,如《多寶塔碑》的結構端正縝密;《麻姑仙壇記》,渾厚有力;《大唐中興碑》不露筋骨卻方正平穩(wěn);《顏勤禮碑》筋骨雄邁,法度嚴謹……除了這些完美的書法,顏真卿還有一幅特殊的草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麻紙墨跡 28.3×75.5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書法界的至寶。
這幅字超越了他其他的書法,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于出自“書圣”王羲之之手的《蘭亭序》?!都乐段母濉纷鳛橐环安煌昝馈钡牟莞遄髌罚腥嗵幫客磕?,它是如何勝出顏真卿和其他偉大書法家的作品,位列第二的呢?
他目睹家人們
一一倒在血泊中
顏真卿出生于瑯琊顏氏,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及第,歷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他非常勤奮,曾寫《勸學詩》以自律: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他年輕的時候迷戀書法,曾經(jīng)拜當時最有名氣的書法家張旭為師,那時候張旭不收弟子,顏真卿一次次上門求教,無論何處遇到都以師禮對待張旭,張旭終于被感動,傳授了他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的書法方正渾厚,筋骨似有千鈞之力,其實是有原因的,他不僅僅是一個書法家,是一個有理想的文人,他還是一位將軍,沙場征戰(zhàn),殺伐決斷,有膽識有謀略的將才。顏真卿的性格和書法一樣剛正,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得罪了楊國忠,楊國忠將他貶到了平原郡做太守。
平原郡雖然不是安祿山的管轄范圍,卻與安祿山相距不過數(shù)日路程。在玄宗與貴妃正在被安祿山麻痹的時候,敏感的顏真卿就意識到了安祿山心懷不軌。
為了安守平原郡,顏真卿每天假意聚眾飲酒,尋歡作樂,一副無用的庸才樣子,這樣使安祿山放松了警惕。暗地里,他卻修筑城墻,囤積糧草,隨時為戰(zhàn)爭做準備,也正因他準備得如此周全,安祿山起兵造反的時候,顏真卿不僅守住了駐地,還率領義軍英勇出擊,光復河北。
顏氏一族是名門大家,各自駐守一方。顏真卿駐守平原郡,他的兄長顏杲卿一家駐守常山,常山是安祿山的管轄范圍。
安史之亂兵起后,顏杲卿率領家族與軍隊全力抵抗叛軍,卻因為唐軍腐敗、支援不濟而被安祿山與史思明包圍。安祿山打算對顏杲卿一家勸降,一家人誓死不從,并大罵反叛無恥,安祿山惱羞成怒,將顏杲卿斷舌、斷四肢虐待而死,并在他死之前,虐死顏家一眾家人,他目睹家人們一一倒在血泊中——無論多慘,無一人肯降。在這場慘烈的戰(zhàn)爭中,顏家一族死傷慘重,傷亡竟然比皇族還多,可見顏家一門的錚錚鐵骨,赤膽忠心。
顏杲卿一家誓死守衛(wèi)常山,全家慘死,消息傳來,顏真卿無暇悲傷,他奮起抗敵,收復河北,為兄長一家報仇。
全篇共234字
竟然有30余處涂涂抹抹
758年,經(jīng)過了慘烈的激戰(zhàn),安史之亂平息,顏真卿開始尋找兄長一家的尸骨以祭奠。由于家人們死狀太慘烈,他找了很久,只找到了幼侄顏季明的半塊頭蓋骨。
古代是以家族為單位的,一個大的家族,不會分家,子侄一起長大和學習,每一個人都代表了家族的整體榮辱與希望。顏季明是顏真卿很喜歡的一個侄子,也是一個很有出息和希望的孩子,在叛軍之亂的時候,就是這個侄子冒著風險往返于常山和平原之間傳遞消息,共謀退敵之策。
如今,他最愛的侄子,家族的希望,一個曾經(jīng)年輕蓬勃的生命,就這樣以半塊頭骨的模樣,出現(xiàn)在顏真卿的面前。他手捧這塊冰涼的、千瘡百孔的頭骨,渾身發(fā)抖,傷痛與悲憤讓他戰(zhàn)栗和絕望,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顏真卿提起筆,在淚眼模糊中,一氣呵成,以悲憤,以思念,寫下了這篇《祭侄文稿》:
……祭于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從小看著長大的侄子,就像兒子一樣,如今孩子尸骨無存,只剩一塊頭骨,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可見顏真卿的心有多疼,恨有多深。
這篇祭文,顏真卿越寫越悲憤,越寫越難過,最后情緒難以收住,以至于錯處很多,全篇共234字,竟然有30余處涂涂抹抹,涂了又寫,寫了又涂,他幾乎無法集中注意力去注重一篇字的結構與布局,也不再執(zhí)念于一個字的端正與美觀,他似乎在發(fā)泄著自己的悲憤,也似乎是在傾訴著思念與恨。
一篇紀念侄子的草稿寫完,他扔下筆,全身的血液都在翻涌沸騰,久久難以平靜。
顏真卿只是在悲痛中寫了一篇紀念慘死侄子的文稿,卻沒有想到,為后世留下了一篇絕美的、無與倫比的行書作品。
它為中國書法
打開了一種新的格局
《祭侄文稿》一出,以其“氣格之美”隨性自然與情緒的飽滿,在中國書法史上樹起了一塊豐碑。
到了元代,書法家鮮于樞稱《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和以“中和之美”著稱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媲美,此二書與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并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從此,《祭侄文稿》成了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
王羲之的書法,是舞,是中國之美;顏真卿的書法,是風骨,是堅貞不屈的精神象征。《祭侄文稿》,卻是自然情緒生成的骨骼與血肉,是一個人的情緒與技藝共同造就的奇跡。
因為情緒悲憤,淚眼迷離,這一篇祭文都是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時而凝重苦澀,時而又神魂飛揚,時而筆勢蒼茫,時而又雄奇厚重,每個字都姿態(tài)不一,隨意而為,肆意自然,整篇卻又波瀾起伏,血淚相合,宛如哀哭。
《祭侄文稿》,不像顏真卿之前的作品那樣端莊正氣,它率真、隨性,由各種情緒所流露,完全沒有一絲刻意。加上顏真卿的腕力與功底,《祭侄文稿》為中國書法打開了一種新的格局,那就是隨性之美、悲壯之美、無意之美。
這是一篇“雜亂無章”的書法草稿,這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寫到侄子的每一個字,都如刀一樣,在他心上劃一刀。這種疼痛,化成無法停頓的憤怒與惋惜,所以一篇字大都側(cè)鋒著筆,一筆最多寫53個字,枯筆飛白相互參照,松透蒼勁,恣意縱橫。
開篇還有點收斂情緒:“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有些許規(guī)整,后面越寫越悲憤,越寫越隨性,字跡也忽大忽小,忽而涂抹修改,忽而淚落紙端,洇開一片墨,但一股氣、一腔恨始終如一,于是全篇雖然涂涂抹抹,卻氣脈縱橫,波瀾壯闊。與其說這是一篇祭文,不如說是一份情感寫真。
比如一個悼心的心字,起筆剛勁,卻飛白收尾,宛如心已碎;比如一個魂字收筆,蒼勁中忽然凌空一筆,如愛侄魂兮飄歸;比如一個稱字,字形修長秀美,情緒似乎有所緩沖,卻又力透紙背,恨意難消……全篇僅七次蘸墨,是情緒酣暢無暇顧及,是悲痛之情無法停頓,于是枯筆到底,飛白如瀑布一樣落入紙端。
《祭侄文稿》之后,顏真卿的字基調(diào)奠定,至剛至烈,再無改變。蘇軾講這篇書法:“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p>
顏真卿開創(chuàng)的顏體字,豐腴,挺拔,方正端嚴,雄偉厚重,很有大唐氣勢。他以一己之力扭轉(zhuǎn)了書法審美,將陽剛之氣注入了毛筆中。
《祭侄文稿》更是書法史上一座永恒的豐碑。(月滿天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