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體育以澎湃動力涌動英雄城市
在4月8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足協(xié)超級杯比賽中,武漢三鎮(zhèn)隊以2:0力克山東泰山隊,奪得隊史首座超級杯。比賽的勝利,不僅給廣大球迷帶來了歡樂,更為武漢這座“體育之城”匯聚澎湃力量。
當前,武漢體育大步前行,正在奔夢路上高歌猛進。武漢聚焦品牌賽事活動,發(fā)展體育產業(yè),引領全民健身風潮,加快推進體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為奮力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貢獻體育力量。
打造品牌賽事 彰顯城市形象
歷盡千帆,“好漢歸來”。4月16日上午7時30分,睽違三年的武漢馬拉松準時鳴槍開跑,2.6萬名跑者在“一城兩江三鎮(zhèn)四橋五湖”中,盡情感受“英雄城市”的獨特魅力。
從2016年誕生以來,武漢馬拉松就以驚人的“配速”奔跑,目前已躋身中國馬拉松大滿貫。
穿越有百年歷史的中山大道,感受濃厚的老漢口風情;登臨“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回味“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壯景;跑過世界級綠道——東湖綠道,領略絕美湖光山色……漢馬將武漢的人文歷史與自然景觀精華全部囊括其中,讓國內外跑者用腳步丈量武漢之美。
“武漢辦賽非常用心,全程跑下來,感覺就像濃縮精華的武漢一日游。”參賽選手小張贊揚道。
不止?jié)h馬,近年來,武漢先后舉辦了武漢網球公開賽、環(huán)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亞洲羽毛球錦標賽等百余項次高水平體育賽事,一項項賽事成為一張張亮眼的城市名片。
一年一度的“7·16”橫渡長江融入了武漢人的生活和傳統(tǒng),成為武漢人全民狂歡、展示城市熱情的舞臺;另一項公開水域賽事活動,武漢水上馬拉松擴大了江城競技健身的板塊,讓“百湖之市”聲名遠揚;國際賽馬節(jié)作為國內最高水準的賽馬賽事,集中展示了全國最具底蘊的賽馬文化,有力提升了武漢“賽馬之都”的形象。
激發(fā)市場活力 釋放消費潛能
以馬拉松為契機,4月,武漢首次舉辦體育消費周,精彩活動輪番上演,吹響武漢體育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沖鋒號。
與馬拉松選手領物同步進行的2023武漢體育消費博覽會圍繞“體育引領,促進消費,拉動經濟”目標,吸引了體育賽事運營、體育裝備器材、體育智能科技等共約140家企業(yè)參展,將體育運動、消費、產業(yè)立體聯(lián)動起來,使體育消費者、品牌、市場有機地互動起來。
體育與城市發(fā)展峰會上,各界專家為體育經濟發(fā)展出謀劃策,展望新時期體育與城市發(fā)展藍圖。武漢體育招商大會聚合對接多方資源,共簽約43個項目,簽約投資總額達142.69億元。
體育消費周期間,武漢分批向全市發(fā)放1000萬元的體育消費券,以激發(fā)體育運動消費活力。2022年,武漢共計發(fā)放體育消費券2652萬元,累計核銷商家達5353家,拉動消費1.11億元。
“舉辦2023武漢體育消費周活動旨在進一步激發(fā)體育市場消費活力,抓住體育消費趨勢,創(chuàng)新體育消費場景,構建體育消費產品展示、體驗和交易的互動平臺,打造武漢體育消費新IP,實現(xiàn)體育為經濟賦能?!蔽錆h市體育局負責人表示。
借助頂級體育賽事力量,武漢正在向新一線城市靠近。武漢將繼續(xù)做大做強體育產業(yè),豐富賽事內涵,不斷提升輻射面和影響力。預計到2025年,該市體育產業(yè)總規(guī)模達到1100億元,體育消費規(guī)模達到260億元。
推動全民健身 掀起運動熱潮
“我的運動會我做主”,前不久結束的2023年武漢市第十一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比賽項目征集活動受到廣泛關注。
在一周時間內,220萬余人次踴躍參與投票,組委會收到有效票數(shù)106萬余張。在最終入選的36個正式比賽項目中,既有武漢群眾體育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如武術、游泳、乒乓球、足球等,也有年輕人喜愛的飛盤、冰上運動、棒壘球、射箭等新興時尚潮流項目。今年運動會除正式比賽項目外,還將設置30項市民免費體驗活動。
武漢全民健身運動會前身為2000年舉辦的武漢市社區(qū)運動會,2008年升級為武漢全民健身運動會。如今,這項活動已經成為參與面最廣、覆蓋面最寬、影響力最大的武漢群眾體育賽事,被武漢市民譽為“身邊的奧運會”“我們的嘉年華”。
在武漢,全民健身運動蔚然成風。數(shù)據顯示,武漢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體育人口比例達到49.64%,市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到92.53%,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45平方米,全年健身活動達1200場次。
今年,武漢將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針對群眾“健身去哪兒”等類似疑難問題,建立統(tǒng)一的咨詢服務平臺,打造“武漢體育電子地圖”,將健身場館設施、體育賽事活動、體育市場主體、社會培訓機構、體育組織等場景一體化展現(xiàn),一鍵式解決群眾健身的相關問題,使“12分鐘健身圈”功能落地見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