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以下仍上路灑水,誰拋棄了常識
作者:王石川
氣溫在0℃以下,灑水車卻上路繼續(xù)灑水,真是咄咄怪事!據(jù)報道,在河南信陽羅山縣,18日氣溫達到零下,但當?shù)貫⑺嚾陨下窞⑺?,導致部分路面結冰,多名騎電動車的市民因此摔倒。消息傳出后,羅山縣人民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相關部門出現(xiàn)了研判失誤,沒有對灑水作業(yè)時間作出調整。并稱,對因道路結冰摔倒的群眾,“積極采取賠償措施”。
對摔倒群眾采取賠償措施這種事后補救,有其必要。但是,所謂的“研判失誤”,則值得商榷。據(jù)當?shù)厥忻穹从?,差不多每年冬天都有這種情況發(fā)生。由此可見,氣溫降到0℃以下,灑水車卻上路灑水,并非偶一為之,簡單歸結為“研判失誤”,并不能服眾。難道年年研判失誤?賠償摔倒的群眾,用的是不是公帑?因研判失誤導致公帑被耗用,誰該擔這個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1℃上路灑水致道路結冰,給民眾帶來安全隱患,此前在多地出現(xiàn)過。對此有市民質問:“這么冷的天還灑水,有沒有動腦子!”不管天寒地凍,執(zhí)意上路灑水,危及了公共安全,給市民出行帶來了風險,一些市民因之摔倒,即是明證。因此,面對公眾的不解和憤怒,不能僅用一句“研判失誤”來搪塞,也不能僅作出賠償完事。公眾想知道的是,如何避免類似荒唐事情重現(xiàn),如何建立有約束力的管理機制。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在這方面有了明確的制度設計。比如,有的地方規(guī)定,“看天公臉色”調整灑水車作業(yè)時間,氣溫1℃以下,停止灑水。具體而言,嚴格落實作業(yè)前“看氣溫、看地溫、看路況”,作業(yè)時“不積水、不結冰、不揚塵”的“三看三不”原則,并利用白天(9點至17點)氣溫較高時段,科學安排部署灑水車及清洗車等車輛,實施沖刷灑水、清掃保潔作業(yè)。
有個案例,兩年前,山東住建廳曾專門下發(fā)《關于全面做好冬季道路保潔及清雪除冰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市要嚴格按照《山東省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第一篇: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要求,根據(jù)氣溫變化情況,科學制定冬季作業(yè)預案,合理調整環(huán)衛(wèi)洗掃、吸掃、灑水等道路清掃降塵作業(yè)車輛作業(yè)時間,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作業(yè)。最低氣溫為5℃及以下時應暫停沖洗作業(yè),特別是橋梁、坡道嚴禁灑水沖洗作業(yè),防止造成路面結冰影響城市交通安全。這種制度安排接地氣,得民心。
實際上,氣溫過低不能在公共道路上灑水,本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一些部門卻一再違背常識,其問題值得剖析。一方面,暴露出城市管理過于粗糙,與精細化管理的原則背道而馳;另一方面,缺乏對民意的應有尊重,對民生冷暖的應有感知。人們常說,要像繡花一樣治理城市。誠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一定要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做到這“三化”之前,一些城市治理者最需要做的是回歸常識,尊重常識,不要違背常識,否則就須承擔相應的責任。(王石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