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不能簡化為勞動體驗課
2022年秋季學期起,勞動教育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
由是,各地中小學在課程體系框架內,因地制宜,開設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勞動課。種菜做飯學農活兒,木工花藝做公益,在文化知識學習和體藝社團活動之外,孩子們又有了嶄新的成長體驗,各具特色,不亦樂乎。
整體而言,當下中小學勞動教育可圈可點。當然,囿于認知差異或條件限制,有些學校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尚有不足之處,有些學校多多少少還存在著走過場、形式主義的現(xiàn)象。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為提高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需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價值觀塑造、生活能力養(yǎng)成和公共意識培育3個方面,深耕細作,久久為功。
價值觀塑造方面。人的天性是貪圖安逸享樂的,吃苦悖逆人性,沒有人天生熱愛勞動。人類辛勤勞作,除極少數是因為興趣驅使而對某項工作堅持不懈之外,大多人是基于壓力和責任。
所以,試圖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們愛上勞動,可能性微乎其微,基本上是一個偽命題。因此,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應側重于價值觀塑造,主要是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勞動,感受勞動,進而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果實。于潛移默化之中,培養(yǎng)起學生的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而為人,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是有責任的,從而樹立起勞動光榮、自食其力和責任擔當的價值觀。待其長大成人,能夠直面堅硬生活,不逃避責任,不拈輕怕重,不好逸惡勞,不做啃老族。
生活能力養(yǎng)成方面。目前,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一共設置了10個任務群,分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個部分。于中小學生當下成長和長遠發(fā)展來看,10個任務群的價值大小不一,譬如生產勞動部分涉及到的一些勞動場景,大多數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接觸不到,實際應用機會也是少之又少。學校基于課程要求,偶爾安排他們實踐操練一次,往往也是淺嘗輒止,孩子們當時覺得新鮮好玩,過后很快拋諸九霄云外。
相較而言,日常生活勞動部分實際意義更大一些,清潔與衛(wèi)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等任務群,和中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結合甚為緊密。通過此類課程的有效實施,能夠讓孩子們打小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識和技能,養(yǎng)成自理能力。
當然,生活勞動教育最好是在家庭之中常態(tài)化進行。譬如,每周讓孩子做一頓飯,從菜市場討價還價買菜開始,擇菜淘米到燒煮烹炸,各種手忙腳亂,感受自然深刻。多做幾次,養(yǎng)成習慣,孩子們在掌握生活本領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家務勞動的瑣碎與不易。同理心之下,自然而然對父母多了一份理解和體諒,至少,今后遇到飯菜不合口味,不會再那么任性的鬧情緒甩臉子。
還有,現(xiàn)在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喜歡包辦一切,導致不少孩子的少年階段只有學習,沒有生活,人生單薄且枯燥。日常生活勞動尤其是家務勞動,能夠讓他們在柴米油鹽的人間煙火氣中,感受到生活情趣,其中也有一些心理按摩和壓力緩釋的作用。
公共意識培育方面。服務性勞動部分中,有一個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任務群,很有意義。課余時間或者寒暑假,讓學生多參加一些社會性公益活動、一些志愿服務,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從相對封閉的校園和家庭環(huán)境中走出來,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而對真實復雜的社會提前有一些近距離的感知認知;而且,從全人教育角度來說,這也補上了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的關鍵一環(huán)。
另一方面,這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公共意識和利他精神,幫助孩子們尤其是獨生子女,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成長模式,長大后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應該說,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開設,意義重大。但是,各級教育工作者,尤其一線的校長老師,必須有一個清醒認識,不能把勞動教育簡化為勞動體驗課或趣味勞動課,更不能把勞動教育搞成職業(yè)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延伸,熱衷于各種形式創(chuàng)新,搞了很多花樣,讓學生們從課堂和題海中暫時性解脫出來,大家玩得也很嗨,可是,有趣好玩之外,卻沒有達到勞動教育的應有效果。
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一些變形走樣的“勞動教育”,也應辯證看待。筆者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11歲的女兒不想讀書,爸爸就帶她在烈日下挖藕體驗生活不易,4個小時曬下來,女兒臉曬到脫皮,父親雖然心疼,可是覺得效果很好,因為事后孩子表示要好好讀書了。類似新聞還有很多,大都是孩子讀書不努力,家長有意給孩子一點苦頭吃吃,讓孩子長長記性。
這種教育方式當然沒有錯,只是,這屬于懲戒教育,不是勞動教育。甚至,這可以說是對勞動的一種異化應用,對促進孩子學習可能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會在孩子心中埋下看低體力勞動的種子。
最后,筆者想說明一點,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文化知識的學習,本就是他們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勞動內容,并且,這既是智力勞動,也是體力勞動,他們必須認真對待。
(作者:陸建國,為教育研究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