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師嘎瑪德勒話唐卡人生 談技藝傳承
從昌都市區(qū)沿扎曲河而上,一路顛簸山路百余公里,歷時4個小時,記者來到嘎瑪德勒老人家里。這位老人,就是西藏工藝美術大師、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杰出傳承人。
嘎瑪德勒向記者介紹一幅正在制作中的唐卡。吉翔 攝
這里是嘎瑪鄉(xiāng),歷史上盛行文化內涵豐富而又工藝獨特的民族手工藝,包括唐卡繪畫、銅像鍛造等,是名符其實的“民族手工藝之鄉(xiāng)”。
初見嘎瑪德勒,他衣著樸素,鞋子上沾滿灰塵,儼然一副農牧民打扮。古銅色的面孔,額頭和眼角爬滿皺紋,但眼睛深邃、有神。雖年歲已高,依然精神矍鑠。
嘎瑪德勒帶記者走進二樓一間徒弟的畫室,在簡單參觀徒弟作畫之后,他又帶記者下樓來到一樓一名徒弟家中,我們在這里聊起了他的唐卡人生。
嘎瑪德勒出身于唐卡世家,自幼跟著舅舅學習造像度量經,他的父親則教他如何畫線條和涂色。
嘎瑪德勒5歲開始學習唐卡理論,8歲學習畫唐卡,光是基礎部分度量經就學了6年,并于16歲出師。經過八十載藝術錘煉,老人家如今已桃李滿園?,F在,他的孫子丁增平措已成為西藏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嘎瑪德勒展示唐卡畫冊中的度量圖。吉翔 攝
雖已86歲,但嘎瑪德勒的生活仍很有規(guī)律。早上5點起床,為經堂佛像供水,在念經研究經文后,他會來到徒弟畫室指導作畫,隨后自己再繪制唐卡一到兩個小時,到了下午老人還會再給徒弟作一些指導。
嘎瑪德勒廣收徒弟。據其介紹,截止目前收了大概500多個學生。多的時候有四五十個。這些弟子學習多久都可以,并且吃住免費。
嘎瑪德勒說,畫唐卡首先要學習經文,然后再加上老師的指導。他尤其重視傳統(tǒng)度量經的教授。談及度量經,老人仿佛把我們在座的記者當成了自己的徒弟,饒有興致地給記者介紹著。如果不是陪同翻譯的打斷,沒準老人會給我們講述一個下午的度量經理論。
談起學徒,嘎瑪德勒說,“自己到哪里都會教唐卡,并且無區(qū)別對待”,一視同仁。不論什么樣的學生,他都會把技術教出去,“只要能教的都愿意去教”。
嘎瑪德勒特別強調,學徒要能吃苦,要努力去學,想法也很重要,不用心是學不會的。
最初的唐卡師傅都不將技藝傳承給女性,但嘎瑪德勒沒有這樣做。在談及女徒弟時,老人很自豪,稱自己也培養(yǎng)出非常不錯的女徒弟。
他舉例說,有一名女徒弟已經在大學的藝術學院當副教授。憶起這名徒弟,老人說,“了不起”,她的畫作別人看了都覺得像自己的作品。
嘎瑪德勒的弟子正在繪制一幅唐卡。吉翔 攝
采訪中,一談及技藝傳承,嘎瑪德勒臉上就頻頻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看來,“自己的目的就是把學生(繪畫)帶好,把嘎瑪嘎赤(畫派)傳承好?!?/p>
嘎瑪嘎赤畫派于16世紀創(chuàng)立,與其他唐卡畫派相比,有自己獨特之處。該畫派受漢畫的影響,注重抒情寫意,設色淡雅清麗,多用重彩烘染,講究顏色對比,結構嚴謹,畫面整潔,勾勒人物衣紋較為細膩,人物神態(tài)生動。
2009年昌都市卡諾區(qū)為嘎瑪德勒出版了一本精致的唐卡畫冊書,完成了老人的一樁心愿。老人當即拿出這本畫冊,向記者展示這本融老人一生心血的大作,愛不釋手,如數家珍。
記者翻閱該書,里面滿是藏文唐卡理論,書中的草圖都是老人自己所畫。嘎瑪德勒翻出一張張佛像的草圖,向記者介紹度量經在唐卡繪畫中的基礎性、重要性。
在被問及這門藝術傳承的最大難點時,嘎瑪德勒認為,最難的就是學好度量圖。通過采訪,我們得知,老人最注重的就是唐卡傳統(tǒng)度量的傳承。在他看來,這是該派唐卡的精髓,畫作須嚴格按照祖輩傳承的比例來做。
采訪最后,記者問嘎瑪德勒,您愿不愿意走出國門,將唐卡藝術介紹給更多的外國人所了解,嘎瑪德勒給出了很肯定的回答:“愿意去!”
他說,“如果有機會去外地走一走,自己一定把唐卡的來龍去脈說清楚。”
-
嘎瑪德勒:唐卡人生,感受古老傳統(tǒng)的溫度
9月20日,在西藏昌都首屆三江茶馬文化藝術節(jié)系列活動書美影展上,一位老人出現在展覽現場,他興致勃勃地觀看展出的唐卡作品。[詳細] -
羅布斯達獲評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西藏推薦申報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布斯達憑借精湛的技藝和精美的作品在評選中脫穎而出,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詳細] -
西藏勉唐派唐卡畫師桑吉東知:運筆毫厘 神韻自現
精選布料、潤濕打磨、打線素描、定位起稿,桑吉東知眼前的一幅唐卡已經精心繪制了4個多月……他說,要完成這幅作品還需要勾線著色、描金、開臉等步驟,估計還要幾個月才能大功告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