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上的鳴笛聲
插圖:唐建平
從成都開車到拉薩,在這條著名的川藏線上,一路至少要鳴幾次笛?
西藏軍區(qū)某運輸旅的二級軍士長張永明告訴我:5次。
常年在高原上跑運輸?shù)能娙擞袀€約定俗成的習慣,每到一個戰(zhàn)友的犧牲地,要鳴笛3聲;坐在副駕駛位的同志,要敬軍禮。
“武記者你看噻,從成都出發(fā),一路西行,不久就到了瀘定?!睆堄烂饕豢跐庥舻拇ㄇ?,拿出一張地圖,手指沿著川藏線滑動。
當年22位勇士飛奪瀘定橋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兩側(cè),莊嚴肅穆地矗立著22根方柱,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方柱絕大多數(shù)是無字碑,其中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
車隊到了瀘定,會第1次鳴笛。
張永明的手指向西緩慢滑動,指向康定境內(nèi)的折多山。
折多山海拔4000余米,是康巴第一關?!罢鄱唷痹诓卣Z中是彎曲的意思。
1990年3月17日,車隊在翻越白雪皚皚的折多山途中臨時休息,戰(zhàn)士張洪像往常一樣逐一檢查班里每輛車的車況。意外突然來臨:一輛從后方駛來的載重卡車因剎車不及時,撞向了張洪。張洪一句話都沒有留下,便倒在雪山之上。中央軍委授予他“川藏線上的英雄汽車兵”榮譽稱號。
這是第2次鳴笛。
張永明的手指繼續(xù)向西滑動。
怒江72拐下來,就是怒江橋。老兵們口口相傳,當年修橋時曾犧牲了一位戰(zhàn)士。如今,一批又一批游客路過大橋時,都會自發(fā)地拜祭,并把過去發(fā)生的故事,講給他們尚懵懂的孩子聽。
“我當兵那年班長就教給我,路過這里,要給這位同志鳴3聲笛。”張永明雙眼有些凝重,好像想到了過去祭拜無名烈士的一幕幕。
這是第3次鳴笛。
張永明的手指指到了白馬段,語氣愈發(fā)沉重。
“這里埋葬著我們旅的一位烈士,名叫徐思平。1993年3月,他在執(zhí)行高原運輸任務中不幸犧牲。”
這是第4次鳴笛。
繼續(xù)西行,便抵達了通麥。“這里是最后一次鳴笛,也是為了紀念我們旅的烈士們?!?/p>
1967年8月,川藏兵站某部汽車團執(zhí)行任務途經(jīng)此地,突遇泥石流,道路被阻。為了引導車隊突圍、疏散被困群眾,副教導員李顯文等10名官兵涉險逆行,不幸被卷入特大山洪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中央軍委授予他們“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榮譽稱號。
“到通麥的前一天,我們就會上山拾撿一些樹枝,把紙巾扎成花的形狀,用細鐵絲一綁,做成一個簡單的花圈。第二天帶上準備好的煙、酒、水果,為英雄們掃墓。”
“武記者,悄悄告訴你,每次掃完墓,我跑車就跑得心安、跑得有勁。”張永明的語氣變得輕松起來。
張永明收起了地圖,繼續(xù)向我介紹,今年是川藏線通車70周年。70年前,數(shù)萬軍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克服了高原反應、糧食短缺等種種困難,用鐵錘、鋼釬、鐵鍬和鎬頭這些最原始的工具劈開懸崖峭壁,降服險川大河,建成了川藏公路。藏族同胞將這條用血汗筑成的川藏線稱為“彩虹”“金橋”。
“為了修建這條路,有很多軍人犧牲了。按理說,哪止鳴笛5次啊!”張永明微微嘆了口氣,眼睛突然亮了起來,“咱們高原運輸兵啊,跑大車是有些危險,但一想到那些為了革命事業(yè)獻出年輕生命的先輩們,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幸運。如果有那么一天,黨和人民需要我們,我們做后輩的,也絕不會退后一步。”
我凝神看著張永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一種精神——樂觀、豁達、不怕犧牲、敢于勝利,仿佛跨越了幾十年,從先輩那里傳承下來,一代又一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軍區(qū)直接選拔招錄軍官公告!
根據(jù)軍隊有關政策規(guī)定,按照全軍統(tǒng)一部署,現(xiàn)就2024年上半年西藏軍區(qū)直接選拔招錄軍官有關事項公告如下。[詳細] -
【強軍路上】走進西藏軍區(qū)某邊防團“高原戍邊模范營”——扎根邊關 守望萬家燈火
雪域高原,群山聳立,座座哨所點綴其間。日前,記者走進被中央軍委授予“高原戍邊模范營”榮譽稱號的西藏軍區(qū)某邊防團崗巴營。 [詳細] -
西藏軍區(qū)某旅派干部赴一線“蹲點辦公”為基層排憂解難
解放軍報訊記者郭豐寬、通訊員張子欽報道:“前期出差墊付的差旅費很快就報銷完畢,機關的辦事效率越來越高!”春節(jié)臨近,西藏軍區(qū)某旅黨委機關針對前期調(diào)研中基層反映較多的問題。[詳細]